2025-06-30 10:17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電鰻號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業內人士指出,傳統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中,高校和科研機構往往扮演技術供給方的角色,而企業則被動接受成果。這種“單向輸出”導致技術脫離市場需求,轉化率低下。而真正的協...
《電鰻財經》電鰻號/文
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產學研的融合始終是推動技術落地的重要引擎。然而,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卻常常成為技術轉化的“死亡谷”。如何破解這一困局?近日,青科創聯副秘書長薛健提出,唯有產學研的“雙向奔赴”,才能真正推動具身智能等前沿技術從概念走向應用。
業內人士指出,傳統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中,高校和科研機構往往扮演技術供給方的角色,而企業則被動接受成果。這種“單向輸出”導致技術脫離市場需求,轉化率低下。而真正的協同創新需要雙方共同投入資源、共享風險與收益。例如,企業提前介入研發階段,提出實際應用場景;科研團隊則根據需求調整技術路徑,形成“需求牽引研發、研發反哺產業”的閉環。
具身智能作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交叉領域,其落地需要硬件、算法與場景的深度融合。以醫療康復機器人為例,僅靠算法優化無法解決實際痛點,必須結合臨床反饋迭代機械結構。這要求高校打破學科壁壘,企業開放真實數據,政府搭建中試平臺,形成“技術-產品-市場”的接力賽。
破解轉化困局的核心在于構建“共生型”創新生態。一方面,需建立靈活的成果分配機制,如知識產權共享、股權激勵等;另一方面,要培育既懂技術又通市場的“跨界人才”。
產學研的“雙向奔赴”不僅是資源整合,更是一種思維革命。當科學家關注市場痛點、企業家尊重技術規律時,技術轉化便不再是“孤軍奮戰”。這就像跳探戈,進退之間需默契配合。只有雙方步調一致,才能舞出智能時代的創新篇章。”
在這場關乎未來的共舞中,政府、企業、高校缺一不可。唯有如此,具身智能等前沿技術才能跨越“鴻溝”,真正服務于人類社會的進步。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