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9 09:41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電鰻號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被處罰的51名C類保代中,既有盡調流于形式、招股書重大遺漏等傳統違規,也不乏"一查就撤"的帶病闖關新套路,這暴露出部分機構"業績至上"的畸形文化。監管層用"分類監管"這...
《電鰻財經》電鰻號/文
證券行業的"金領"光環正在褪色。中證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行業保薦代表人較年初凈流失318人,更有51名保代因違規被劃入C類監管名單。這場悄然而至的人才退潮,撕開了注冊制改革下投行業務的深層裂痕。
注冊制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導向,正在重塑保代職業邏輯。過去"簽字蓋章就能賺錢"的粗放模式終結,項目過會率持續走低倒逼從業人員重新審視專業價值。某頭部券商高管坦言:"現在一個IPO項目周期動輒2-3年,收益周期拉長與考核壓力形成剪刀差。"當"保薦承銷"逐漸轉向"陪伴式服務",不適應者只能選擇離場。
被處罰的51名C類保代中,既有盡調流于形式、招股書重大遺漏等傳統違規,也不乏"一查就撤"的帶病闖關新套路,這暴露出部分機構"業績至上"的畸形文化。監管層用"分類監管"這把手術刀,精準剖開了行業急功近利的病灶。
人才流失的表象下,實則是市場機制的自然選擇:監管從嚴抬高違規成本,券商內部"項目組承包制"弱化保障體系,而PE/VC機構則趁機高薪挖角成熟人才。某離職保代的感慨頗具代表性:"以前是帶著發行人闖關,現在是帶著合規手冊求生。"
這場行業洗牌或許才剛剛開始。當保代人數首次出現負增長,實則是注冊制改革深化的必然結果——唯有褪去"通道業務"的浮華,真正具備價值發現能力的專業隊伍才會浮出水面。而對于堅守者而言,冬天或許正是修煉內功的最好季節。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