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9 09:39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電鰻號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迷你基"的誕生往往源于基金公司盲目布局賽道或追逐短期風口。一旦業績不及預期或市場風格切換,資金迅速撤離,導致規模縮水至清盤線以下。這類基金不僅難以覆蓋運營成本,...
《電鰻財經》電鰻號/文
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掀起了一輪"迷你基"(規模低于5000萬元的基金)的清盤潮。相關數據顯示,年內已有117只基金黯然謝幕,另有1655只在清盤邊緣徘徊。這場看似殘酷的淘汰賽,實則是市場機制下的自然選擇,也是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的必經之路。
"迷你基"的誕生往往源于基金公司盲目布局賽道或追逐短期風口。一旦業績不及預期或市場風格切換,資金迅速撤離,導致規模縮水至清盤線以下。這類基金不僅難以覆蓋運營成本,還可能因流動性不足加劇投資風險。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公司為保殼而勉強維持,占用投研資源,最終損害的是持有人的利益。
監管層近年來持續優化基金退出機制,鼓勵"僵尸產品"主動清盤。與此同時,投資者也逐漸成熟,不再為空洞的概念買單。例如,某主題基金因業績長期墊底,規模從10億縮水至3000萬,最終選擇終止運作。這種現象,標志著市場正從"重數量"轉向"重質量"。
清盤并非終點,而是資源重新配置的起點。頭部公司已開始主動收縮同質化產品線,將精力投向投研能力建設。例如,某大型基金公司年內清盤12只迷你基,同期新發產品數量下降40%,但新基金首募規模同比提升25%,顯示市場更認可"少而精"的策略。這種"減法"恰恰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做了"加法"。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