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6 09:46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同樣掙扎在清盤線上的新華積極價值混合基金,處境更為兇險。雖然新華基金于2025年4月出資1051.37萬元、5月出資1000萬元,合計出資超過2000萬元申購新華積極價值A類份額...
新華基金旗下產品清盤警報接連拉響。6月19日,新華中證A50ETF因連續30個工作日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觸及清盤預警線。這只3月底才成立的基金,在短短84天內規模從2.59億元驟降逾80%,成為全市場首只瀕臨清盤的中證A50ETF。
同樣命懸一線的還有運作近十年的新華積極價值混合基金,雖獲公司超2000萬元自購“輸血”,但其規模已連續兩個季度低于清盤線,長期掙扎在“迷你基”生死線邊緣。
警報拉響,成立不足三月規模縮水八成
新華中證A50ETF的墜落軌跡令人咋舌。3月28日成立,4月11日規模尚達2.59億元,但僅84天后資產凈值便跌破5000萬元警戒線,縮水幅度超80%。根據該基金《基金合同》規定,連續2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需在定期報告中披露;若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上述情形,基金管理人應當終止基金合同,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
值得注意的是,新華中證A50ETF持有人結構中,個人持有比例為90.72%,機構持有比例為9.28%,不存在依賴個別機構客戶的情況。業內普遍認為,個人投資者集體贖回是規模崩塌主因。
同樣掙扎在清盤線上的新華積極價值混合基金,處境更為兇險。雖然新華基金于2025年4月出資1051.37萬元、5月出資1000萬元,合計出資超過2000萬元申購新華積極價值A類份額。但這劑強心針效果存疑,資料顯示,新華積極價值成立于2015年12月,是一只運作即將滿10年的“老”基金。
但根據今年一季報,該基金季末規模僅為2800多萬元,環比下降超11%,遠低于基金清盤線5000萬元,屬于一只“迷你基”。值得注意的是,其規模自2022年起便長期徘徊在5000萬元上下。“自購能解燃眉之急,但迷你基金最終能否存活,仍取決于持續創造收益的能力。”某資深基金分析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業績滑坡成致命傷,風格切換加劇波動
產品瀕危的核心癥結直指業績表現。新華中證A50ETF成立以來2.16%的年化回報看似為正,但在同類競爭中明顯掉隊。根據choice數據,新華中證A50ETF近一個月漲跌幅為-2.57%,同類平均收益率為0.61%,同類排名為3605/3908。
新華積極價值混合的業績軌跡更如過山車:2022年暴跌41.43%,2023年續跌19.81%,2024年雖以20.21%的漲幅逆襲,但2025年上半年(截至6月23日)又跌7.06%,滑至行業末10%(同類排名1484/1556)。
持倉風格劇烈切換往往伴隨高風險。據公開數據顯示,新華積極價值A 2025年一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與2024年四季度的重倉股完全不同。2024年四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包括福建高速(3.600, 0.01, 0.28%)、雅戈爾(7.370, -0.05, -0.67%)、富森美(12.500, -0.01, -0.08%)、光大銀行(4.240, 0.00, 0.00%)等,而2025年一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則包括臥龍新能(5.760, -0.08, -1.37%)、中觸媒(28.370, 0.10, 0.35%)、深信服(94.320, -1.08, -1.13%)、路維光電(32.910, 0.20, 0.61%)、國力股份(59.970, 0.05, 0.08%)等,這表明基金在一季度進行了大規模換倉操作。
新華積極價值一季報解釋稱,基金前期延續去年表現不錯的紅利策略,但當時的市場風格主要在科技成長,紅利風格表現不佳;后期通過構建更積極的投資組合,卻又遭遇市場突然下跌且風格發生轉換,導致一季度整體表現不佳。
巧合的是,兩只瀕危產品均由基金經理鄧岳管理。他同時管理9只產品,其中4只規模不足1億元,包括1只年內新基金。其管理的產品業績呈現兩極分化,當下在管基金中任職回報最高達25.51%,最低為-13.15%。上述資深基金分析師認為,由于鄧岳管理基金規模普遍較小,且產品類型既包括主動量化基金,也有被動指數增強基金,不免存在投研資源分散的風險,也對業績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提出了挑戰。
此前,《華夏時報》記者已通過電話及采訪函等形式聯系公司方面,截至發稿前,新華基金尚未就中證A50ETF自購計劃及“迷你基”產品規劃等問題作出正式回應。
“迷你基”占比近半,生存壓力持續加劇
新華基金的規模危機絕非個案。據wind數據,截至6月23日,新華基金旗下79只基金中,規模低于5000萬元清盤警戒線的產品達34只,占總量的43%;規模不足2億元的“迷你基”更達53只,占比高達67%。這意味著,近半數產品掙扎在規模過小的邊緣。
這一現象與全行業加速出清趨勢形成共振。Wind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已有117只基金清盤,其中97只因規模不達標觸發合同終止條款而被動退場。“中小基金公司正承受雙重擠壓,迷你基金消耗投研資源卻難創收,渠道推廣優先級被壓縮,形成惡性循環。”上述資深基金分析師稱。
值得注意的是,當迷你基金警報從單只產品演變為系統性風險,新華基金的轉型窗口正在收窄。上述資深基金分析師補充,自購輸血可暫緩清盤倒計時,但若不能打破“業績差—規模縮—資源少—業績更差”的死循環,困局終難破解。
“畢竟,活下去的前提是,首先要認清什么該放手。”在行業馬太效應加劇的當下,有業內人士建議,中小基金公司或需壯士斷腕,聚焦核心能力圈精簡產品線,將有限資源投入具有相對優勢的固收、量化等賽道。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