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8 10:56 | 來源:未知 | 作者:張望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一場股東大會再次將東凌國際主要股東之間的矛盾推向高潮。6月27日,東凌國際發布的2016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告顯示,在26日下午舉行的股東大會上,7個議案出現了4個議案被否,
一場股東大會再次將東凌國際主要股東之間的矛盾推向高潮。
6月27日,東凌國際發布的2016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告顯示,在26 日下午舉行的股東大會上,7個議案出現了4個議案被否,包括2016年年度報告及其摘要、董事會和監事會工作報告及續聘審計機構的議案,均未獲審議通過。
而通過的只有2016年度財務決算報告及利潤分配預案、2017年度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額度等3個議案。
“這是股東投票的結果,是參會股東表達的意思,我們也不想這樣,”東凌國際工作人員6月27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領導們正在協商,肯定要解決。”
互相掣肘“斗法”
從公告披露的議案審議投票表決結果可以看出,東凌國際此次4個議案被否,主要是控股股東廣州東凌實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東凌實業)與第二大股東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下稱中農集團)之間的“斗法”。
公告表明,除了2016年度董事會工作報告的反對比例達到占出席會議股東所持表決權股份的48.8772%外,其余3個被否議案的反對比例均為30%出頭,若扣除中小股東反對的部分,皆等同于中農集團所持東凌國際的股份數。
而在被否的4個議案中,扣除中小股東所支持的部分,投票同意的股份亦與東凌實業所持股份相近。
公開資料顯示,東凌實業與中農集團之間的持股比例相差并不大,前者持有占東凌國際總股本21.66%的16398.17萬股,后者為占19.15%的14491.38萬股。
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 29 日下午召開的董事會會議上,中農集團在東凌國際任董事的柳金宏、武軼,就曾對2016年年度報告及其摘要等議案投了反對票,但出乎意料的是,當時柳金宏、武軼同意的續聘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為財務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服務的議案,在股東大會上被中農集團否決。
對比還發現,續聘審計機構是中小股東反對最多的議案,共有64.39萬股反對,占出席會議中小股東所持有表決權股份的3.0517%。
“審計機構被否肯定不能繼續提供服務了。”前述東凌國際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對于東凌國際4個議案被否,有證券律師認為,未通過審議的2016年年報等將為無效報告,并且基于這4個議案的后續事項也將失去實施的條件和基礎。如此一來,東凌國際將可能要對這4個議案進行重新謀劃。
不過,從公開資料來看,東凌實業依舊牢牢掌控著東凌國際的決策和經營管理,東凌國際近期的董事會決議,大部分均以7票同意、2 票(柳金宏、武軼)反對的結果呈現,并將本該今年4月24日到期的董事會換屆選舉延期。
此前,東凌國際董事會相繼否決了中農集團提請股東大會的選舉東凌國際董事、罷免監事等眾多議案,并將中農集團推薦為東凌國際副總經理的康鶴解聘。
但饒有意味的是,今年6月8日辭去東凌國際總經理的郭家華,卻在康鶴被解聘的6月24日被東凌國際聘為副總經理。而郭家華與東凌國際新聘任的總經理張志鋼,皆與東凌實業存在關聯關系。
對此,柳金宏、武軼認為,東凌國際為一家公眾公司,經營管理層工作應該保持一定的客觀、獨立、公允性,因此對張志鋼能否客觀公正及郭家華由總經理降職擔任副總經理的工作協調問題存疑。
“我們也想盡快解決(紛爭),這對公司來講不是特別好的事情,監管部門也不希望看到。”上述東凌國際工作人員稱。
控股權隱憂
東凌國際風波再起,令市場意外的還有今年1月舉牌的國購產業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國購產業)。此前,有向深交所的投訴舉報指出,國購產業與中農集團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懷疑此兩者可能聯手“對付”東凌實業。但東凌國際此次股東大會表決結果表明,國購產業似乎采取了中立態度。
東凌國際今年一季報顯示,國購產業持有占5%的3784.52萬股, 位列第五大股東,其一致行動人云南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合順23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持有693.32 萬股。
然而,在國購產業今年5月18日出具的說明函中,上述信托計劃所持東凌國際已達到1928.76萬股,占總股本約2.55%。國購產業還解釋稱,其相關高管雖曾在供銷社任職,但不構成認定其與中農集團(實控人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存在一致行動關系的依據。
但紛爭不斷的東凌國際,亦套牢了此次股東大會袖手旁觀的國購產業。
公告顯示,國購產業舉牌東凌國際的買入成本約為13.2元/股,但截至6月27日收盤,東凌國際的股價僅為8.85元/股。
被深套的還有東凌國際2015年員工持股計劃,其以均價約為15.3096元/股買入的422.46萬股,成交總金額為6467.68萬元,目前也已浮虧42.19%。早前公告顯示,參與是次員工持股計劃的東凌國際員工約125人。
而隨著股價下挫,東凌實業也不輕松,其所持的東凌國際16398.17萬股,亦有接近全部的16160.79萬股被質押,并且最后一次質押1000萬股是在今年5月8日,但彼時至今,東凌國際股價的跌幅已達到41.58%。
東凌實業壓力不小,中農集團卻存在上位的可能。“盡管現在國購產業動向不明,但中農集團3年不謀求控制權的期限快到了,到時聯合其他股東或自己增持皆有可能。”有私募人士如此認為。資料表明,中農集團不謀求大股東地位的承諾將在2018年9月到期。
公告顯示,東凌國際于2015年9月完成向中農集團等10家交易方非公開發行收購中農國際100%股權,中農集團由此成為與控股股東東凌實業持股相差不大的第二大股東。
此后,雙方圍繞中農國際老撾鉀鹽100萬噸擴建項目、募集配套資金、董事會換屆選舉等產生曠日持久的分歧和糾紛,直至鬧上法庭,并將國購產業和東凌國際牽涉其中。
而東凌國際實控人兼董事長賴寧昌曾公開表示,會擇期依法尋求擴大持股數量或表決權比例。但時至今日,其所持股份依舊沒有變化。
“中農集團是否謀求控股現在不能去揣測,至于后續怎么做,我們這邊不做判斷,”前述東凌國際工作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公司應該會盡最大努力盡快解決(紛爭),我覺得大家都不希望這樣下去。”
熱門
相關新聞